我國成年男性平均身高167.1厘米我國成年女性平均身高155.8厘米,國家衛計委公布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全國成人超重率達30.1%
數據來源:《我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》制圖/王斌
國家衛計委6月30日發布《我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(2015年)》,分析評估了十年來我國居民營養和慢性病狀況的變化。十年來,我國人長高多少?增重幾何?主要面臨哪些慢性病的困擾?報告對國民健康數字進行了大起底。
身高
成年男性平均167.1厘米,成年女性平均155.8厘米
報告顯示,2012年我國18歲及以上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別為167.1厘米和155.8厘米。與2002年相比,6歲至17歲城市男女兒童青少年身高平均增加2.3厘米和1.8厘米;農村男女兒童青少年身高平均增加4.1厘米和3.5厘米,農村居民身高增長幅度高于城市。以12歲年齡組為例,十年間城市男女生身高平均增加3.8厘米和2.3厘米,農村男女生身高平均增加5.1厘米和4.4厘米。
專家分析
我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健康所副所長趙文華認為,城鄉居民身高的增長與國家經濟發展密不可分,也說明居民營養狀況得到改善。
對于我國人平均身高與日、韓等國的比較,專家指出,除遺傳因素外,影響人發育生長的主要有營養、疾病和體育鍛煉。在骨骺線閉合前,孩子要多吃蔬菜、牛奶、牛肉等食品,保證充分營養。同時,可以多參加跳繩、游泳、籃球、慢跑、跑樓梯等運動,保證充足睡眠。
體重
居民超重肥胖問題凸顯,成人超重率高達30.1%
報告指出,我國居民超重肥胖問題凸顯,全國18歲及以上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體重分別為66.2公斤和57.3公斤。全國18歲及以上成人超重率為30.1%,肥胖率為11.9%,比2002年上升了7.3和4.8個百分點,6至17歲兒童青少年超重率為9.6%,肥胖率為6.4%,比2002年上升了5.1和4.3個百分點。不論成人還是青少年,超重肥胖增長幅度都高于發達國家。
專家分析
國家衛計委疾病預防控制局國家衛生計生監察專員常繼樂指出,超重肥胖是引發高血壓、糖尿病、心腦血管疾病、癌癥等許多慢性病的重要危險因素,兒童時期的肥胖對健康的影響往往會持續到成年期,加強對兒童超重肥胖的防控尤為重要。
他介紹,在對肥胖的監測中發現,我國居民在谷類、蔬菜類方面相對欠缺,但脂肪攝入量明顯增加。這次報告顯示,我國居民脂肪類飲食已經超過30%,而食物營養指南推薦的標準是25%至30%。
營養
城市女青年營養不良狀況加重
消瘦是兒童青少年的主要問題
數據顯示,10年間,我國居民膳食營養狀況總體改善,2012年居民每人每天平均能量攝入量為2172千卡,蛋白質攝入量為65克,脂肪攝入量為80克,碳水化合物攝入量為301克,三大營養素供能充足,能量需要得到滿足。與2002年相比,成人營養不良率為6.0%,降低2.5個百分點。兒童青少年生長遲緩率和消瘦率分別為3.2%和9.0%,比2002年降低3.1和4.4個百分點。
報告指出,在成人中,我國多數群體營養不良率有所降低,但農村老年人的營養不良率仍然較高,城市青年女性的營養不良狀況有加重趨勢,需要予以重視。在兒童青少年群體中,消瘦仍然是6至17歲兒童青少年主要的營養不良問題。
專家分析
“合理營養是兒童生長發育和健康成長的基礎?!壁w文華說,營養不良給兒童帶來的危害是不可彌補、不可逆轉的,不僅造成體格、智力發育遲緩,而且大大增加罹患疾病的風險,因此要高度關注兒童青少年營養改善工作。
國家衛計委副主任、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表示,消瘦、貧血、貧困地區兒童營養不良等問題需要高度關注,應采取更加有效的針對性措施予以保障,提高他們的營養水平。目前,國家衛生計生委正在研究推動營養立法,將營養改善工作納入各級衛生計生政府部門的職能,全面推動營養改善工作。
慢性病
心腦血管病等為主要死因
成人高血壓患病率達25.2%
報告顯示,2012年全國居民慢性病死亡率為533/10萬,占總死亡人數的86.6%。心腦血管病、癌癥和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為主要死因,占總死亡人數的79.4%,其中心腦血管病死亡率為271.8/10萬,癌癥死亡率為144.3/10萬(前五位分別是肺癌、肝癌、胃癌、食道癌、結直腸癌),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率為68/10萬。經過標準化處理后,除冠心病、肺癌等少數疾病死亡率有所上升外,多數慢性病死亡率呈下降趨勢。
在各種慢性病中,高血壓、糖尿病、慢性阻塞性肺病在全國18歲及以上成年人中的患病率分別為25.2%、9.7%和9.9%,癌癥發病率年平均增長約4%,2013年發病率為235/10萬。
專家分析
王國強分析說,吸煙、過量飲酒、身體活動不足和高鹽、高脂等不健康飲食是慢性病發生、發展的主要行為危險因素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社會轉型給人們帶來的工作、生活壓力,對健康造成的影響也不容忽視。
“慢性病的患病、死亡與經濟、社會、人口、行為、環境等因素密切相關?!蓖鯂鴱娬f,一方面,隨著人們生活質量和保健水平不斷提高,人均預期壽命不斷增長,老年人口數量不斷增加,我國慢性病患者的基數也在不斷擴大;另一方面,隨著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,城鄉居民對醫療衛生服務需求不斷增長,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水平不斷提升,慢性病患者的生存期也在不斷延長。
面對慢性病的嚴峻形勢,如何加強防控?我國人民大學醫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建議,一是要健全服務網絡。慢性病的診斷和明確需要??漆t生,同時,由于慢性病往往伴隨數十年,對于日常醫療服務、病情監測要求較高,需要經?;卦L,并給予日常飲食、鍛煉指導等,還需要全科醫生和健康管理護士的全程監管;二是慢性病防控中不能缺位的就是患者本人?;颊咭獙W習補充健康常識和所得疾病的相關知識,下決心矯正自己不良生活方式和嗜好,為后續治療取得良好效果打下基礎。
為您答疑
1、居民膳食結構方面存在哪些問題?
國家衛計委副主任、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表示,從調查結果來看,我們國家城市和農村居民膳食中谷類食物的供給比分別為47%、58.8%,低于推薦量的下限60%。然而,來自脂肪的供能比例持續增高,其中脂肪含量較高的豬肉攝入量明顯增加。
另外,我國居民吃飯用鹽雖有所下降,但仍然處在較高水平;奶類、水果的攝入量與推薦量相比還有很大差距;大豆類食物消費量仍然比較低。針對這些問題,建議對于不同的人群實施分類指導。
2、居民該吃什么,怎么吃?
針對這個問題,王國強表示,對于普通人群,應當以《我國居民膳食指南》為指導,合理地搭配食物,堅持適量運動,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;對于超重、肥胖等營養過剩的人群,要均衡地膳食,積極地參加身體鍛煉,堅持植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模式,合理地搭配三餐。
此外,對于貧血、消瘦等營養不良的人群,建議要在確保攝入足夠主食的前提下,增加奶類、大豆和豆制品的攝入,保持膳食的多樣性,滿足身體對鈣、鐵、維生素A、維生素D等營養素的需求;對于嬰幼兒及孕產婦等特定人群,要特別關注生命早期1000天的營養。所謂1000天就是從懷孕開始到嬰兒出生后的2周歲,這一段時間的營養狀況將對孩子未來的身體健康、智力發育起到重要的作用。
3、居民養生要注意哪些問題?
王國強說,大力開展中醫養生保健服務,推廣中醫傳統運動,比如說太極拳、五禽戲、易筋經等等這些活動,開展膳食、藥膳的食療,發揮傳統中醫養生的特色。同時,對中醫養生要理性、科學地認識和運用。